close
1設計概論好文轉寄
 

 

 

 

凝固的音樂 中西建築之美

 

指導教授:楊裕富

研究生:李佳霖

 

        之於內在人本--無聲的詩作:中國建築;             

                   之於外在科學--綻放的樂章:西方建築

 

一、複雜的起點

建築乃百工之首,文化社會的重要環節,要瞭解一個國家的風俗民情,首當由建築為起點。古早文明的起源分別來自於古印度、古埃及、西亞以及中國,複雜的背景條件造就了豐富且多元的建築類型,每一種建築形式都反應著建立時影響該建築的因子。從表面上看來,我們可以依照地理環境、氣候、產業、文化...等因子來探討該建築類型形成的因素,現今研究各類東西方建築史的學者們,紛紛給予某些特定的建築類型貼上特定的標籤,這也是很合理的。在二十世紀現代建築的洪流之下,我們觀察東西方之建築特徵,已經不再能夠明顯區分個別之特徵了。本文在此以二十世紀以前代表東西、方之建築,探討其中的美感。

 

二、共同的本質

a.和諧

亞里斯多德認為美是「秩序、形象、特徵」的形式特徵。十八世紀德國美學家溫克爾曼把古希臘造形藝術的美學概括為「單純的高貴,靜穆的偉大」。正如同我們現在可以看的到的古希臘建築中,由基座、柱身頂著屋頂,基座穩定整個建築物的基礎,柱身可以分為柱礎、柱身、柱頭,也構成穩定的條件,屋頂檐部也可分為額枋、三隴板、檐冠。基座、柱身頂著屋頂這樣的構造中,遵守著固定且恰當的比例關係,形成和諧的整體性。古希臘建築影響往後西洋建築莫大,其後的羅馬建築也是依循希臘建築的特色加以發揮轉化為各種式樣,依循整體和諧的特性延續至今。

相對於西洋建築的中國建築,其和諧主要表現於:一、單一的結構材料:中國建築史上主要的建築材料多為木料,木料結構單一變化低,其式樣變化性多受結構所限制,加上中國建築多有明確的營造法式,所有建築物都在統一的規範中,經過改朝換代的營造法式之變化並不明顯,儘管構建比例上有所不一,但仍限制於木構造的基本構法裡;二、佈局考量整體性:中國的建築主要是由一中心軸次向四面平面的展開,不爭奪遠處天邊的建築極限,因此,在所有古代中國建築中,無論宮殿、寺廟、民宅、園林都與最初展的中心線有所相關,將所有建築物逐一的串連起來。

b.神與貴族的建築

西洋建築以神為主要對象,從古代的Parthenon神殿,到中世紀的Gothic教堂,都是以神為主的建築尺度,直至文藝復興之後,以人為本的精神影響建築回復到人的尺度。早期以神為主的遺留至今,讓人讚嘆古代建築工法的極致,各種精彩的雕刻細部,與現代建築差異甚具。另一個表現建築的是貴族達官的住所,凡爾賽宮就是一個巴洛克風格極致表現的代表作。

中國的代表性建築更是以貴族為主的建築,明文規定何等身份才能使用何種建材、顏色、工法...等,例如皇宮可以使用重簷屋頂,平名百姓則不得使用;達官顯貴才能用的朱門,也不會出現在一般老百姓的住所。這樣的規範之下,所有輝煌的建築便是以貴族為主了,現存的建築物中,以「紫禁城」為代表。

c.由內向外的空間組織

古代的建築工法受限於材料本身,無法產生大垮距的開闊空間,內部空間狹小厚重,無法完全滿足人的使用需求,便把建築的重點轉移到戶外空間了,為了讓內部空間更舒適,戶外空間與內部空間必須有所交融,也就是說,戶外空間即為室內空間的延伸,可以滿足更多量與多元的使用,無論中西方的建築中,都有「廣場」及「園林」或「花園」來滿如人的使用需求。

 

三、中國建築之美

「木結構」乃中國建築之精髓,比起西方石料的宏偉建築自古屹立至今,中國的木造建築由曇花一現,靠個一代一代的承傳,將木構造延續至今。

中國建築裡,主要建築基本形式構建有:「斗拱」與「雀替」, 「屋頂」與「琉璃」,「臺」、「臺基」與「欄杆」,「屋身」與「色彩」,「門」、「闕」與「牌樓」,「牆」、「城牆」與「長城」,「院」與「組群」,由這些建築語彙的組合,形成我們可見的主要中國建築形象。各種構建都有其結構功效與裝式的意涵,例如:「斗拱」如同西洋建築裡之「柱頭」,其並非應用最廣泛之構建,但稱起沈重的屋頂的就是密叢細小堆疊的斗拱,斗拱多用人字型堆疊,形成構建的韻律美感,乃為中國建築理重要的語彙。

 

中國主要建築發展時期如下:

商周時期之建築:古老的記憶裡,遙遠的商周時期建築,我們無法準確的考證其建築的形式,只能利用考古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將線索抽絲剝繭,試著將古代的建築復原,我們可以從最早的復原建築平面圖「中山王墓復原圖」中發現, 中軸線與院落的觀念已經開始被引用。

秦漢建築:秦朝時期的建築當以「萬里長城」與「阿房宮」為代表,萬里長城固然是以雄偉浩大為特色,而阿房宮阿房宮之規模可與明清紫禁城相比,從唐朝詩人杜牧《阿房宮賦》中:「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闊;廊腰縵迴,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薺何虹?.......」,從詩句中我們可以推敲當時如虹的氣勢和凝煉形象的語言將阿房宮的雄偉富麗堂皇的景象表達出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建築:以「嵩岳寺塔」與「石窟」建築為最。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密檐磚塔,已經屹立了1400多年,不僅年代久遠,且造型別緻,流線型塔身有別於其它中國建築形象。「石窟」則是顯現出人工與石壁對抗的毅力與對上天虔誠的力量,一點一滴將天然的石壁鑿挖出來。

隋唐建築:隋唐建築代表著中國盛世的一股氣象,學者專家試著將大明宮麟德殿復原並建造復原模型,可見當時宮殿的氣勢輝煌,同時仍然保持著中軸線的觀念興建。唐朝的建築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包含「大雁塔」、「佛光寺 」、「五台山南禪寺大殿」...等。

宋遼金建築:在此以張擇端之「清明上河圖」為主,本圖清楚的描繪了當時建築的形式與工法技術,被成為最具寫實性的建築畫,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房屋與街巷的關係,宋人如何將石材搭成拱橋,橋下無柱的通過汴河。

元明清建築:以清朝紫禁城為代表,其中「太和殿」乃為中國建築中最高等的宮殿建築,重檐廡殿屋頂形式,殿基為三重漢白玉高臺,從細部到整體,均為最高等極形制。

 

 

 

 

 

 

 

 

夏特大教堂尖窗***

亞眠教堂***

聖彼得教堂鳥瞰***

 
 

   

開封祐國寺塔*

 

 

頤和園長廊*

 

 

 

 

 

 

 

紫禁城*

 

 

四、西洋建築之美

西洋建築乃神的尺度、單體建築、科學表徵的建築。本文所指的「西洋建築」指的乃歐洲古代(包含埃及文明)至中世紀之文明下所產生的建築作品。

古埃及建築:金字塔與神廟乃埃及建築之代表,關於各種金字塔的傳說紛紜,神的建築、外星人的引導台、法老王的陵墓...,為古埃及金字塔之謎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金字塔的發展平頂陵、階梯金字塔、轉化為最偉大的金字塔形,採用的石材,讓金字踏歷經千年歷史仍可屹立不搖。

希臘建築與羅馬建築:希臘建築的代表可以Parthonen神殿及希臘三柱式為代表,三柱式:多利克(Doric)、愛奧尼克(Ioric)、歌林斯(Corinthian),分別代表著男性、女性及少婦之象徵。羅馬建築強調的是實際與實用。尤其規劃能力上有所增長,而建設大量的公共建設,如、水橋、競技場、市集商場、公共浴場與劇場...等公共建築,大量的運用拱構技術,將其發揮到極致,羅馬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為萬神殿(Panthen),乃為羅馬建築中最大的圓頂教堂。古典的希臘三柱式一直在歐洲地區廣泛的使用,直到新古典主義時期還大力的提倡恢復古希臘、羅馬的精神。

早期基督教建築與仿羅馬建築:早期基督教盛行的兩種平面形式為大會堂式與集中形式,教堂內部是以馬賽克、金箔與大理石為主的建材,產生光映的效果。仿羅馬時期的風格為模仿羅馬樣式的建築風格,特色為較具樸拙,形式上較厚實、矮胖,代表作為聖色寧教堂與達拉姆教堂。

歌德建築:歌德建築乃發揮以神為主的建築典範,在13-14世紀達到全盛時期,重要作品包含巴黎聖母院(Noter-Dame)、夏特教堂(Chartres)與阿米安(Amines)教堂。歌德之建築構造技術以尖拱、飛扶壁為主,創造出直向天際的延伸的建築作品。

文藝復興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集中式建築平面設計乃由布魯尼列斯基所設計的佛羅倫斯大教堂開始採用,此外還有楓丹白露宮、羅浮宮與漢普敦宮等建築作品,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盛彼得大教堂乃由16世紀興建到17世紀,歷經14位建築師,包含布拉曼德、米開朗基羅等人才完成的。

巴洛克建築與洛可可建築:巴洛克與洛可可分別為「變形的珍珠」與「岩石、蚌殼」之意,巴洛克建築為極致豪華、奢華風格的表徵表現一種動態的抒情效果,代表作品為凡爾賽宮。;洛可可為女性化的柔和風格,採用CS字型與花草蔓曲的形狀變化,表現較巴洛克優雅輕快的美感。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乃是對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誇張豪華、過渡裝飾的風格產反省,受到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影響,開始企圖恢復希臘與羅馬精神的建築特質,特別重視幾何學的構成關係,將幾何形式帶入都市規劃中,例如路易十六時期巴黎的都市規劃及對稱設計之規劃概念。

 

五、討論

以往,我們可以將中西建築分開來談論,中國建築之美屬於木構造的、式樣傳承性的、嚴格遵守著中軸線代表的規範性下所產生的建築類型,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觀念,始中國建築至始至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絕對的中軸線向心性與對稱性伴隨著中國數千年的建築精神;西方建築則是以石材、教堂紀念性空間、神化尺度為主的建築類型,從古至今,經歷了多次簡單轉向複雜、又從複雜轉向簡單的建築特徵,也由於文化思想不斷的改變,建築類型也隨之產生多變的樣貌。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衝擊,世界地球村的概念對中西建築的影響乃是,中西建築不再絕對的被劃分開來,產生的是可以植於任何地方的「中性建築」,打破地方的傳統地域性,代表高科技現代化的巨蛋體育場可以出現在中國古都北京市、也可以在京都建一座如天外一筆的車站、Frank O.Gehry的建築可以在西班牙與Gaudi的教堂互相對話,安藤中雄的禪式建築可能發生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將絕對的傳統中西建築分類模式打破,經歷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的洗禮後,邁向更多元的建築美學

 

 

 

 

   羅馬萬神殿(Panthen)**

 

 

 

參考資料:

*01:史建,2003。〈圖說中國建築史〉,楊智文化事業,台北。

**02:日本建築學會,1992。〈西洋建築史圖集三定版〉。

***03:Patrick Nuttgens著,顧孟潮、張百平譯,1998。〈建築的故事-世界建築發展史〉,科技圖書,台北。

04:余東升,1995。〈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洪葉文化事業,台北。

05: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地景企業,台北。

 

 

回建築寫作首頁

回李佳霖網站上層

 

 

個人心得:

         我很喜歡中國建築的畫樑雕棟的構造, 細致精巧的裝飾話鮮艷奪目的色彩, 顯得較為莊重嚴謹, 而西方建築重視空間擴展, 多變的外形令人留下明確深刻的印象。在我生長的地方澳門, 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有很多建築物都中西合壁, 如在西方建築的大三巴牌坊 上會出現中文字, 這些都體現出文化融合, 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做到這個效果, 打破人們對建築物的一向思維, 新舊相融, 中西結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233326 的頭像
    B10233326

    B10233326的部落格

    B10233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